新能源、半導體、航空航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立”與“進”,往往依靠著新材料的掌握與突破。新材料作為“產業背后的產業”,其重要性正日益凸顯。
近日,上海證券交易所與上海證券報聯合策劃的“我是股東——走進上市公司專項投關活動”舉辦走進科創板系列專題,*新一期活動聚焦科創材料指數。中證指數專家、投研專家對科創材料指數市場表現特征進行了多角度解讀。嘉賓認為,下游需求、技術壁壘、成本優勢等是新材料投資的核心要點。
此外,科創材料指數樣本公司海優新材、建龍微納相關高管也在現場展望了產業未來發展的看點,技術創新、拓展應用、出海等成為關鍵詞。
高成長、高研發特征突出
中證指數有限公司市場服務部負責人金迪表示,當下,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為我國經濟轉型提供了契機,也催生出對新材料的大量需求。在此背景下,新材料板塊有望涌現出一系列優質的投資機會,尤其是匯聚新材料領域多家優質上市公司的科創板,備受外界關注。科創材料指數便是依托這一背景研發而成。
據金迪介紹,目前科創材料指數的代表性上市公司涉及半導體關鍵材料、動力電池材料、碳纖維、超導材料等領域,業績呈現高成長性。
博時基金指數量化部基金經理王祥表示,科創材料指數偏向中小市值板塊標的。成分股中有70%市值低于100億元,市值中位數在66億元。因此,未來相關公司的成長空間很大。
長江證券化工行業*分析師葉家宏認為,雖然目前成分股里中小型企業較多,但其收入和業績大多呈高速成長態勢,研發驅動特征明顯。以2018年到2022年4年跨度計算,科創材料指數成分股的平均營收復合增速達到了35.7%,平均凈利潤增速更是達到54.8%。2022年,成分股的平均毛利率達到31.3%,平均凈利潤水平達到15.7%。從盈利水平來看,是制造業中比較高的一類代表。
由于高技術特征,成分股重金投入研發,2018年至2022年平均研發投入增速達到了每年37.6%。
強創新、廣應用驅動增長
作為科創材料指數成分股,海優新材、建龍微納兩家公司負責人也現場解讀了公司新的增長動能。
海優新材主營特種高分子薄膜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其中又以光伏組件特種封裝材料為目前的主要產品,且在該領域處于*水平。此外,公司正在新能源汽車智能玻璃、高端建筑材料方面發力,力爭進入更廣泛的應用市場。
海優新材董事長李曉昱表示,公司2020年的營業收入為14.8億元,到2022年已經超過53億元,公司近年來在產能、營收、市占率等方面都得到了穩定的發展和提升。
然而,2023年面對光伏行業的“風云突變”,海優新材對此如何看待及應對?
李曉昱表示,從長期來看,光伏行業的持續發展確定性很強,她對行業中長期發展很有信心。短期來看,光伏行業具有周期性和強競爭性,這是行業自身特性,因此短期波動屬于正常現象。
從公司自身來講,李曉昱也有其應對之策。首先,持續進行技術創新,打造核心競爭力。其次,繼續降本增效,提升成本*優勢。此外,公司還在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并開發新的下游應用,在實現業績增長的同時,減少特定行業周期波動對公司的影響。
另一家成分股企業建龍微納主營人工合成沸石,別稱“分子篩”。分子篩在現代工業發展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下游應用廣泛。建龍微納的下游行業就涵蓋了工業氣體、醫療保健用氧、電子特氣、環境治理、清潔能源、石油化工及能源化工等領域。
建龍微納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李怡丹稱:“分子篩技術壁壘、市場門檻都很高。建龍微納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已積累了自己的關鍵核心技術,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也不斷增強。”
拓展下游應用,已成為建龍微納的重點發展方向。據李怡丹介紹,未來,公司將加快在汽車制造、電子消費品、動物飼料、食品級醫藥包材以及生物質分離等新興應用領域分子篩材料的推出和產業化。除了新的品類外,未來公司還將繼續踐行國際化戰略。
市場、技術、成本構建投資要點
新材料行業總體呈現出多樣化、高性能、綠色化、跨學科、智能化和功能化等特點。在種類紛繁且創新不斷的新材料領域,投資者又有哪些可以參考的主要投資指標?
對此,葉家宏總結了三大投資因子:下游需求,技術壁壘與成本優勢。
他認為,下游產業的高速增長,往往能夠帶動材料公司本身的業績增長。新能源、軍工、半導體等行業增速較高,長期來看能夠為上游相關材料公司帶來增長機會。技術壁壘方面,若公司不能具有明顯的技術護城河,那么技術的復制擴散非常容易發生,會導致公司失去競爭力。葉家宏還特別提示關注成本問題。“因為新材料行業終究是制造業,降本增效是永遠的目標。在目前的國際形勢下,他建議選擇原材料價格波動較低的行業,以避免成本的劇烈變化。”
而從具體投資行業來看,王祥則建議關注航空業催生的高溫合金需求,AI行業催生的芯片材料需求,以及消費電子行業的創新材料。